
1975年,叶飞出手整顿天津港,王震:你老兄懂不懂天津是怎么回事
发布日期:2025-04-13 18:13 点击次数:196
【前言】
1973年6月,叶飞向毛主席递交了一封信,表达了想要参与实际事务、贡献力量的愿望。仅仅两天后,毛主席便作出指示:“应当解放此人,并安排工作。”
叶飞终于回到了家人身边,过上了团圆日子。没过多久,在党的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,他当选为中共中央候补委员。不过,接下来的一年多里,他并没有接到具体的工作安排,主要就是参与一些调研和考察活动。
1975年,在周总理的推荐和毛主席的亲自任命下,叶飞担任了交通部部长。那时候形势复杂,叶飞上任后究竟做出了哪些重要贡献呢?
【叶飞对自己出任交通部长很惊讶】
1975年1月,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届会议在北京举行。会前,毛泽东主席与周恩来总理交谈时强调:“当前是国家发展的紧要关头,我们必须推进四个现代化,迅速恢复一批干部的工作,确保社会稳定和团结,全力提升国家经济水平。”
周总理向毛主席提交国务院各部委领导候选名单时,特意提到了叶飞和万里这两位同志。
毛主席博学多才,接着说道:
古时候人们把船比作叶子,常说“一叶小舟”。这轻巧的小船转眼间就能穿过无数山峰,速度之快令人惊叹。船和车作为交通工具,就像国家经济的命脉。要是这些命脉都不畅通了,经济还怎么向前冲?想让经济飞速发展,咱们的轮船、汽车就得跑得更快。就连铁路这个“大块头”,也不能满足于日行千里,得朝着日行万里的目标迈进。
毛主席巧妙地用叶飞和万里的名字,与他们即将担任的职位联系起来。最后,他说道:“我觉得,铁道部和交通部还是分开比较好,让叶飞去管交通部,万里去管铁道部,再合适不过了!”
1975年1月19日,国务院公布了新一届领导班子成员,叶飞和万里随即正式履职,分别担任交通部和铁道部的一把手。交通部临时党委由叶飞挂帅,于眉、马耀骥、陶琦三位副部长和梅盛伟政治部主任共同组成核心团队。
叶飞接到交通部长的任命时,着实吃了一惊。多年后,他在自传里提到这件事时写道:“这个任命完全在我意料之外。直到后来我才了解到,原来是毛主席和周总理在组建新政府时,亲自点名让我担任这个职务。”
刚上任时,邓小平找来叶飞,明确指出:“交通运输涉及面广,现在效率低,装货慢,还老罚款。远洋船只不够用,得增加到一千万吨才行。”
叶飞刚上任,就向部门的领导团队传达了邓小平的指示,并请求给予他一到三个月的时间进行深入调查和研究。在此期间,部门的日常事务暂时由于眉副部长负责。通过调查,叶飞发现,交通行业总体上处于一个亟待全面整顿和发展的状态。
经过一个月的深入调查,叶飞用简单的八个字总结了他的发现:“形势严峻,但仍有希望。”
从2月25日开始,邓小平在一次关键会议上做了一场重要的发言。这个讲话的内容后来成为党中央1975年发布的9号文件的核心部分。毛主席在审阅后,亲自批示表示赞同。会议结束后,由邓小平牵头,万里全力执行,首先在铁道部门取得了良好的开端。
3月8日那天,叶飞对邓小平说:"希望您能像整顿铁路系统那样,也来抓一抓我们交通系统的整顿工作。"
邓小平表示:“眼下,我最要紧的是把钢铁、煤炭、军工和教育这几块抓起来。大家别犹豫,别错过机会,反正整顿的方向已经定好了,你们就大胆干吧。”
叶飞经过一番深思熟虑,最终下定决心要对位于北方的天津、青岛和大连这三个港口进行全面整改。在这三个港口中,叶飞特别看重天津,并打算立即派遣工作组前往天津港展开工作。
根据叶飞的部署,交通部的工作团队于3月24日抵达天津。经过叶飞的指定,部里决定由副部长陶琦带队。队员们深入基层后发现,不少问题相当突出:事故频发、质量不过关、违规操作普遍、生产效率低下等。叶飞决心进行整顿,但面临诸多挑战。
陶琦向叶飞请教对策,叶飞回答道,首先别慌张,其次别放弃。
叶飞去找王震副总理,向他汇报天津港的情况。王震问他:“你了解天津的具体情况吗?”
叶飞表示:“我明白,这是江青的意思。但我只负责港口事务,其他方面不参与。”
王震问道:"你明白就好。接下来你有什么计划?"叶飞回答:"我们不会撤退,即使你不同意继续行动,我也不会撤走部队,就在那里坚守。"
王震笑着夸道:“你这家伙真有两下子。”
后来,天津港的整顿工作因为各种原因没能顺利完成,但叶飞在其中的辛勤付出,以及后续带来的正面效应,大家都看在眼里。
【叶飞充实远洋部队,在“水”字上大做文章】
叶飞刚到交通部任职时,意识到推动远洋航运发展面临巨大挑战。1956年,毛主席在听取交通部工作汇报时就曾强调:"我国在全球航运总吨位中占比还不到0.3%,这反映出我们国家还很落后。希望未来我们能拥有一两千万吨的船舶运力。"
1964年,周总理提出了自己造船和购买船只的计划,毛主席对此表示支持。到了1970年,毛主席进一步明确指示:“争取在1975年前基本改变主要依赖租用外国船只的局面。”尽管交通部为此付出了很多努力,但到了叶飞接任时,距离毛主席设定的目标仍有很大差距。
叶飞听说,1974年交通部花大价钱买了艘打捞船,有人就不乐意了,直接指着打捞局负责人的鼻子骂:“花1800万美元买这玩意儿,就像穷人家买了架钢琴,合适吗?”这让叶飞觉得,壮大远洋船队,真不是件简单的事。
这天,邓小平主动约叶飞谈话。邓小平问:“咱们的远洋船队总共有多少吨?”叶飞不太确定具体数字,回答说:“差不多有五百万吨吧。”
邓小平表示:“我们的外贸运输能力实在不够啊!”叶飞回应道:“超过一半的运输需求都得依赖租用外国船只才能搞定。”
邓小平连连感叹:“租用外国船只,我们吃了大亏,吃了大亏!根据我的估算,我们国家的远洋船队现在至少需要一千万吨的运力,将来还得增加到两千万吨甚至三千万吨,才能满足外贸运输的需求。”
叶飞听完,明白这事儿非干不可,于是问道:“得花多久?三年够吗?还是得五年?”
邓小平让叶飞向在场的余秋里了解情况。余秋里对叶飞说:“国家计划投资有限,依靠国家调拨的基本建设经费来造船和买船,每年最多只能增加一两百万吨的运力,再多就资金不足了。”
叶飞沉思片刻,答道:“要实现这个目标,估计最少也得十年时间。”
叶飞回来后,下定决心要组建一支够分量的远洋船队,以满足国家发展的需求。他琢磨着可以向香港的中国银行借钱,用船队赚来的钱慢慢还清贷款。
那时候,香港中国银行手里积攒了600亿美元的资金,正愁没地方放贷,到处找合适的借款人。双方一接触,很快就达成了合作意向。
叶飞接到命令后,迅速展开行动。他担心时间拖得越久,变数越多,于是和几位副部长商量后,决定赶在禁令生效前,尽可能多地购买船只,把我国的远洋船队规模做到最大。
王震亲自协调,让彭德清副部长与海军沟通协调,争取到了5000名退役海军官兵,计划迅速补充到远洋船队中。
在年末的最后一次部门领导会议上,叶飞发表了讲话,重点提到了战备的重要性。他表示:
当前美苏两国都在为可能发生的战争做准备。我们必须坚定决心,克服一切困难,无视任何反对声音,全力打造远洋船队。目标是将船队规模扩大到1000万吨,同时增加15000名船员。这样,当毛主席发出解放台湾的号令时,我们就能有足够的力量应对。为了备战,现在就必须抓紧时间购买船只,否则一切计划都只是空谈。
叶飞一直坚持购买船只的计划,直到最后一刻都没有放弃。直到1976年3月,国务院领导亲自打电话给叶飞,才最终决定停止买船。到那个时候,我国的远洋船队规模已经比前一年几乎翻了一番。
叶飞担任交通部长后,把研究长江作为主要任务。特别是李先念提到"长江上看不到船只",这让他更加急切地想要充分发挥长江的作用。
长江航运面临的主要困难是船只数量不足和航道条件落后。在客运方面,买不到长江船票已经是众所周知的难题;货运同样存在问题,武汉等地区时常出现煤炭短缺,根本原因就是运输船只不够,无法及时运送物资。
叶飞心里很着急,在一次部门领导会议上,他直接指出:"长江航运是咱们交通部工作中最需要加强的地方。"说完这话,他立刻行动起来,亲自带队去长江沿线实地考察。
叶飞在调研路上,就已经琢磨着要在"水"这块下功夫。不过到了十月底,他接到北京那边的电话。凭借对时局的敏感,叶飞赶紧把自己的点子跟交通部的同事们说了。他是这么想的:就算以后自己不在交通部干了,这个计划也得继续推进。
10月31日,叶飞在一次重要会议上,提交了一份名为《关于三年内彻底改变长航局面的建议》的报告。
1977年,在叶飞的推动下,长江航运取得了重大突破:大型远洋货轮可以直接驶入长江,万吨巨轮能一路开到南京,五千吨级的船只也能顺利到达武汉。为了推广这一成果,交通部专门在南京举办了关于海船进江的实地会议。当会议报告送到国务院后,李先念副总理看了报告后表示肯定,他批示说:"这个进展不错,说明只要肯动脑筋,问题总有解决的办法。关键在于加强组织,依靠群众集思广益,一定能找到更好的方案。"
叶飞负责交通部的工作,主要分为两个方面。首先,他投入大量精力管理水运事务;其次,他也负责公路运输的管理。在他刚上任交通部时,邓小平就与他交流过地方交通的相关问题。
在交通部首次领导小组扩大会议上,叶飞指出:“如果地方交通跟不上发展,就像大家常说的那样,主路再通畅,支路和毛细血管堵住了,照样行不通。”
1976年1月,叶飞又一次召集了领导小组开会。会上,他仔细听取了县城和农村公路运输遇到的各种困难后,特别强调:“地方交通在交通部中到底应该占多大分量?这个问题我们得想清楚。交通部就像有两条腿,一条管远洋,一条管地方。从支持农业的角度看,地方交通这条腿得更加结实才行。”
会议结束时,叶飞明确指出:“光在会上讨论一次还不够,必须深入基层进行实地调研。”会后,叶飞原本计划在1976年抽出时间,重点解决地方交通问题。
然而,1976年的局势发生了转变,导致这个方案难以推进。直到1977年4月,首届全国交通工作会议举行,叶飞在会上强调,必须想尽一切办法提升地方交通水平。
根据数据显示,到1978年底,全国公路总里程已突破89万公里,年均增长约3.5万公里,基本实现了每个公社都通公路的目标。随后,青海曲麻莱公路于1987年建成通车,西藏墨脱县公路也于1995年完成建设。至此,全国所有县级行政单位都实现了公路通达。
叶飞部长在公路建设方面立下了汗马功劳。他刚接手交通部时,对当时的公路状况很不满意。主要存在两大问题:一是路上车辆混杂,汽车、拖拉机、马车、自行车和行人全都挤在一起,安全隐患很大;二是国内许多汽车尾气排放严重超标,对环境造成了很大污染。
叶飞一直在琢磨怎么改变这种落后的局面。他查了资料后发现,连韩国都已经建了一千公里的高速公路,甚至我国台湾地区也有了高速公路。从那时起,叶飞就把注意力转向了高速公路的建设上。
1984年12月,上海至嘉定的沪嘉高速公路破土动工,历经四年建设,于1988年10月正式通车。这条全长19公里的公路,开创了我国高速公路建设的先河。
随后,北京、上海、浙江等地区陆续开始建设高速公路。
【叶飞被调离交通部,重新回到军队】
叶飞压根没想到自己会被调去海军。那时他一门心思扑在交通现代化的研究上。那天,叶飞刚回到北京,在一次会议结束后,邓小平特意把他留下来,简短地说了一句:“关于你回部队的事,组织上已经在讨论了。”
早在交通部任职期间,他就向邓小平表达过想重返军队的意愿。但那已经是四年前的事了。如今交通部上下齐心,交通建设蓬勃发展,前景一片光明,叶飞也逐渐放下了回军队的念头。
邓小平接着说,这反而是你的长处,因为你不在圈子里,不受束缚,能放开手脚去说去做。
叶飞明白肩上的担子不轻,可他从未想过退缩。他很快把工作交接给了新任副部长曾生,便奔赴海军履职。回看他在交通部的日子,面对重重挑战,他不仅扛住了压力,还干出了不少让人佩服的漂亮活儿。